音乐下载收费仍是狼来了 业界:不可能线日,是个搅动了音乐圈、互联网的日子。虾米音乐网对外宣布,从这一天起,包括虾米、百度音乐、QQ音乐、酷狗、多米、酷我在内的音乐网站,将试行音乐下载收费。
在业界看来,音乐公司和音乐网站,如果不能理顺关系,所谓音乐付费下载,就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,不可能真正推行下去。
比如,在6月5日传出收费消息后,有微博网友做了一个微调查,“你愿意为一首歌付多少钱”,有超过80%的网友选择了“不能接受下载音乐还要收费的事实”。还有人举例说,有的网友为了破解一个软件,可以耗费一天时间,寻找各种方式,甚至不惜冒着中病毒的危险,也不愿意花几十元或者几元钱去买一个正版授权。
看起来,似乎真的是消费者习惯了免费午餐,压根儿没有付费享受服务的习惯。但事实上,有一个隐藏的事实被忽略了:当音乐网站绞尽脑汁推出各种音乐服务,而网友们也乐得成为会员,注册、充值时,原本就是在为音乐埋单。
采访中,有位业内人士就为消费者喊冤:“以QQ音乐的收费服务绿钻贵族为例,目前拥有1000万用户,以用户每月缴费10元计算,光这一项服务,QQ音乐每月就有上亿元收入。怎能简单地说用户没有付费听音乐的习惯呢?其实是音乐网站不敢光明正大地标榜收费,而只能采取各种变相的收费措施。”
不过,“虾米”的活蹦乱跳,并未引发蝴蝶效应。百度音乐99%以上的歌曲还能免费下载,其中包括三大唱片公司之一索尼唱片旗下艺人周杰伦的专辑。依照百度音乐的说法,它只针对高品质的音乐收费。而QQ音乐的公开说法是:“尚未收到任何政府相关部门的正式通知,QQ音乐目前依然提供免费在线试听和绿钻的商业模式。”至于音乐巴士、一听音乐网等网站,仍全线免费下载。
“尽管没有法律意义的文书规定大家一定要在这个时刻全面收费,但如果有悖于唱片公司,那么,它们作为内容方也不会跟我们续约。”
真正的内幕外界不得而知,不过,这些信息确实勾勒出另一对利益博弈主体:音乐网站与唱片公司。
乐评人杨樾认为,拿保底费是唱片公司的保守做法,管它下载次数多不多,反正先拿到一笔真金白银再说。但这种被普遍采用的“保底费”制度,缺乏科学的判定依据,“甲乙双方必然有一方是吃亏的,比如说,网站靠一张唱片赚了1000万元,理应五五分成,给唱片公司500万元,但实际上,唱片公司只拿了保底价100万元,这是唱片公司吃亏了。但也有可能反过来,网站付了100万元,可这首歌只创造了10万元的价值,那么吃亏的就是音乐网站。”
标准不统一,意味着规则不公平。用刘思齐的话说,这是议价权的问题,“看人下菜碟”,诸如索尼、华纳、环球这样的唱片业巨头,因为拥有版权数量的绝对优势,在与音乐网站谈判时,自然拥有绝对的议价权,“三大唱片公司之外的小公司或独立音乐人,便没有和网站谈版权费的议价能力,要获得恰当的音乐收益几乎不可能。”
“将视频网站的模式复制到音乐网站,不是没有可能。”刘思齐说。据他透露,有一家公司正在谋求投入巨资独家代理互联网音乐版权,“未来成功与否不好预测,也许这只是个理想,但至少让人看到了推动全面音乐下载收费的进程。”
欧美国家,乃至日本、韩国,都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。据了解,在日本、韩国等国家,音乐版权方在分账中所占比例甚至能够达到90%;在欧美,唱片业的分账比例也普遍超过70%。比如在美国,苹果iTunes几乎一家独大,截至今年2月份,用户从iTunes下载的歌曲总数突破了250亿首,如果按iTunes上歌曲的普遍定价0.99美元来算,音乐公司拿走0.70美元,苹果留下0.29美元。这么算下来,iTunes至今已帮音乐公司赚到了100多亿美元。
作为美国音乐产业的“总开关”,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堪称目前最成功的音乐下载收费模式之一。用户可以在数字音乐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,免费试听一小段,若要下载,按次收费。iTunes和信用卡捆绑,所以支付简便安全。据了解,iTunes现在控制着超过四分之三的数字音乐市场,在62个国家生根。
此外,从欧洲火到美国的Spotify、Emusic两家网站,也是音乐下载收费做得比较成功的。它们分别拥有超过1800万首歌曲、7亿个播放列表。2012年8月Spotify拥有了400万付费用户,目前更是接入Facebook平台。这两家网站均采用移动互联包月付费的模式,免费版会时不时插播广告,付费版的歌曲则质量更佳。